縫合是將已經切開或外傷斷裂的組織、器官進行對合或重建的基本手術操作之一,是保證創口良好愈合、防止感染和恢復功能的基本條件。不同部位的組織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縫合。
縫合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創口的愈合。創口內各層組織均應分層嚴密對合,準確縫合而不遺留無效腔隙。否則,無效腔內積血、積液容易引起血腫、血清腫,甚至感染、壞死等并發癥。表淺的創口可僅作一層縫合,而深層組織必須逐層縫合肌、皮下組織、黏膜和皮膚。
口內縫合是指在口腔內針對口腔黏膜、牙齦、黏膜下組織、肌組織等進行的外科縫合操作。由于口腔狹小的空間范同。口內縫合技術要求較高,并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適應證
1.外傷導致的撕裂傷口,如舌、唇、頰、腭損傷等。
2.涉及口腔的各種手術后創口縫合,如阻生牙拔除術、牙周手術、口內組織轉移術、唇腭裂修補術、口內腫瘤切除術等。
無論是外傷,還是正常手術后,為使切口兩端創面相互連接、閉合傷口、固定組織瓣、防止出血、消滅無效腔、避免感染,只要創口沒有明顯化膿感染或組織壞死,在充分清創后,創口必須進行嚴密縫合,必要時放置合適的引流物。口內縫合的常用方法有單純縫合和外翻縫合兩類。
二、縫合器械準備
縫合的器械:口內縫合應選用小針細線。
1.縫針:牙齦黏膜的縫合常用彎圓針,皮膚縫合常用三角針。
2.持針器:選擇不同長短、大小的喙和柄的持針器。
3.線剪:用于口腔內牙周手術可選用體積較小的鈍頭剪。常用眼科剪。
4.縫線:口內手術縫線常選用5-0、3-0黑色絲線,在口腔狹窄的視野范圍內易于辨別,對口腔黏膜沒有刺激,并且有一定的張力和強度,不易拉斷,便于操作。縫線長度應適當,通常約為持針器長度的一半為宜。
5.血管鉗或組織鑷:夾持組織和穿出組織的縫針。
6.換藥碗:1套準備消毒用碘伏棉球、75%乙醇棉球、棉簽等。
三、基本操作
1)將兩側相鄰創面的邊緣向中線拉攏,縫針先從游離側進入,距創緣2~3mm處垂直進針,刺入黏膜直達黏膜下組織,再穿過較為固定的另一側,將兩側瓣的位置對準后,準備打結固定。
2)縫針進入兩側瓣組織離創緣的距離應相等。拉攏時 動作應輕柔,不可用力過大,避免將組織撕裂。
3)每針間距3~5mm.縫合舌組織時,由于組織易撕裂, 進針點距創緣4~5mm.縫合進針時,針尖應與黏膜垂直,方可達到一定的進針深度。
4)如兩側創緣高低不等(厚薄不均),應加以矯正,即薄(低)側組織縫合稍多而深些,而厚(高)側組織則稍少而淺些。
5)打結:牙周手術縫合多用器械打結,外科結較適用,不易松解或滑脫。然后剪斷縫線,預留1mm。
6)拆線:通常在縫合后5~7日拆線。也可根據手術后愈合速度、創緣范圍、深度、創口緊張程度、美容因素等具體情況考慮決定,可以一次拆完,亦可間斷拆除。
間斷縫合:適用于頰、舌側牙齦黏骨膜瓣組織高度大致相等,張力相當,且不需要加深齦頰溝和增加附著齦的縫合方法。
操作方法:是將兩側相鄰創面的邊緣吻合拉攏,縫針先從游離側進入,再穿過較為固定的另一側,將兩側瓣的位置對準后打結固定,打結后創面應良好接觸,平展。縫針進入兩側瓣組織離創口的距離應相等。拉攏時動作應輕柔,不可用力過大,避免將齦組織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