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市婦幼保健院對市區31所幼兒園的11768名兒童進行了口腔健康檢查。昨天,檢查結果出爐,結果發現,兒童平均患齲率為38.49%,其中大班兒童竟然達到50.31%。市婦幼保健院口腔科專家羅永軍提醒,不良習慣如孩子喝完奶含著奶瓶入睡等易致齲齒。
數據 大班兒童過半數患有齲齒
據市婦幼保健院口腔科副主任羅永軍介紹,檢查發現,患齲率隨年齡增加而顯著增加。“兒童平均患齲率為38.49%,其中托班兒童患齲率為15.38%,小班患齲率為30.08%,中班為40.24%,而大班竟然達到50.31%,超過半數的孩子患有齲齒。”
分析 兒童齲齒與不重視清潔有關
齲齒通常也叫做“蟲牙”,不少家長認為齲齒是因為吃甜食太多而造成的。但事實上也和他們沒認真為孩子清潔牙齒有關。
羅永軍說,他曾經接診過一個2歲多的孩子,牙齒已經大面積齲壞。原來,孩子喜歡半夜喝奶,一般都是喝完就叼著奶瓶繼續睡,從未進行過牙齒清潔,時間一長,牙齒便成了這樣。另有一個4歲孩子的乳牙已經蛀了三顆。家長很不解,他們很少給孩子吃甜食,吃的東西也比較精細,孩子為何還會蛀牙?專家表示,事實上,這個孩子蛀牙是因為食物過于松軟。專家建議,當孩子長出第一顆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輔助孩子刷牙。等寶寶3歲以后,就可以用牙刷給寶寶刷牙了。
誤區 這些誤區你有嗎?
據專家介紹,他在兒童口腔門診長期與家長交流中發現,家長在兒童齲病防治的認識上有以下一些誤區。
誤區一:乳牙無須特別護理,反正會被新牙代替。事實是,乳前牙在6周歲才換,乳磨牙要到10周歲之后才換,如果齲病引起乳牙過早脫落,必然會長時間影響兒童的正常咀嚼,導致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礙。
誤區二:嬰幼兒含著奶瓶入睡。含著奶瓶入睡容易使糖分在牙齒和牙齦周圍積聚,促進細菌繁殖引起齲病,即奶瓶齲。
誤區三:剛長的牙不需要刷。事實上,因為乳牙鈣化程度低,相比恒牙更容易患齲病。因此,即使剛有一顆牙萌出,家長也要在每次喂養后用軟紗布或者棉簽為其清潔牙齒表面。
誤區四:兒童食物過于精細、偏軟。精細的食物更容易滯留在牙面,形成齲病。
支招 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
如何預防兒童患齲病呢?羅永軍介紹說,應教育兒童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少吃甜食,如巧克力、糖果、飲料等,并在飲食中適當地選擇一些粗糙的、富含纖維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較好的摩擦,促進牙面清潔,從而構成抗齲的良好條件。
“平時要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專家提醒說,要做到飯前漱口、飯后刷牙,尤其是要做到睡前刷牙,減少食物殘渣的存積和發酵。
另外,嬰幼兒應盡量做到上床睡覺后就不吃任何東西,如牛奶,防止產生奶瓶齲,如確實需要吃,也應該及時用棉簽清潔牙面。要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早期發現齲病,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