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事業執著追求,對患者滿腔熱忱,對工作 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這是作為醫生最基本的條件,缺一不可”
從2000年到2013年初,擔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下稱北京口腔醫院)院長之職的孫正,雖有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但從不放棄為口腔患者看病。
她堅持每周出兩個半天門診,從不停診。每逢春節、國慶等長假,她還會在前一天值守門診,直至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才離開醫院回家。
在“好大夫網”上,患者對孫正好評如潮。在她與患者關于口腔疾病的互動交流中,上千條信息,她都耐心逐一回復。“這樣的好醫生沒見過,沒見過,連手機號碼都肯留給我!”本刊記者日前在北京口腔醫院采訪時,一位剛走出黏膜診室的山西女患者禁不住大聲稱贊。
懷著對醫療事業的熱愛,孫正在口腔醫學科研與醫院管理等方面上下求索,貢獻良多。今年7月,從事口腔醫療工作三十多年的她,榮獲“第四屆首都健康衛士”光榮稱號。
站在預防工作的前沿
在許多口腔疾病患者眼中,孫正是位態度和藹、心系患者的好醫生。因為她熱情服務患者,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也為無數人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口腔健康是全身的健康之本。口腔疾病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僅次于心血管病、癌癥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
據調查,青少年齲齒中,發生在恒磨牙窩溝部位的在90%以上,尤其多發在承擔重要咀嚼功能的第一恒磨牙。
在任職于北京口腔醫院院長、北京市牙病防治所所長期間,為了預防和降低齲齒的發生,保障人們的口腔健康,孫正積極爭取北京市人民政府對牙病預防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從2005年起連續在北京市組織實施了免費“窩溝封閉預防齲齒”項目,至今已為121萬多名兒童封閉了208萬多顆易患齲齒的恒磨牙,有效地控制了北京市兒童恒牙齲病的上升趨勢,其經驗在全國進行推廣,帶動了全國齲齒的預防工作。
2011年,孫正率領北京口腔醫院醫護人員與北京市疾控中心和婦幼保健院合作,為近13萬名學齡前兒童免費提供了預防口腔疾病的氟化泡沫涂布,并在2013年為36萬余人次幼兒完成防齲齒工作。
與此同時,她還與北京市社管中心合作完成了北京市60歲以上全口無牙低保老年人免費鑲牙的任務,為2000多名無牙老人鑲上了全口假牙,結束了他們長期依靠牙床吃飯的歷史。
在促進口腔公共衛生項目全面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同時,孫正積極組織基層牙防人員培訓,以便患者能夠就近就醫,真正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12年來,她為北京市18個區(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了上千名基層牙防人員,使北京市牙齒健康預防工作走在全國最前列,曾榮獲全國百名“口腔健康衛士”稱號。
對職業的熱愛
1978年,在北京農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孫正,在全國恢復高考的第二年考入北京醫學院分院口腔專業,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在孩童時代,她看到醫院口腔科很難掛號,便夢想著將來當一名口腔醫生為患者解除病痛。
這一夢想,促使孫正走上從醫之路,并一直鐘愛著自己的職業。
1987年盛夏,50多歲的青島襪廠工人何師傅來京求醫。孫正檢查發現,何師傅的口腔疾病已有部分癌變,繼續抽煙只會加重病情,對治療十分不利。在治療過程中,孫正勸何師傅戒煙,這位“老煙民”一開始只搖頭。孫正見狀,便耐心地給他分析病情,講解吸煙危害。
半個月后,這位“老煙民”治完疾病要回家了,他聽從了眼前這位和藹可親、認真負責的女醫生的多次勸說,戒了煙。臨別時,孫正將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何師傅,并主動打電話介紹何師傅與她在青島的學生聯系,以便何師傅定期在當地醫院做檢查和治療,免得跑來跑去。20多年過去了,何師傅在青島不用出門,每次通過寄張透視片,打個電話就讓孫教授看了病。逢年過節,何師傅忘不了給孫教授寄張精美的賀卡,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孫正還是位熱心公益的女院長。她常常強調公立醫院應當秉承公益性,應當替國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2011年8月16日,時任院長的孫正帶領醫護人員克服高寒缺氧,遠赴西藏高原,為一年前在北京口腔醫院切除巨大腫瘤的牧女斯求卓瑪進行復診。復診結果顯示,卓瑪術后恢復很好,治療取得了預期效果。她可以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重新放牧牛羊了。
2010年3月,貧病交加的斯求卓瑪在京藏兩地無數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從西藏班戈縣新吉鄉來京求醫,孫正率領醫療團隊幫助她成功切除脖子下懸掛了28年、重達5公斤的大腫瘤,全部免費治療。
責任重于泰山
“對事業執著追求,對患者滿腔熱忱,對工作 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這是作為醫生最基本的條件,缺一不可。”孫正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十多年前,北京口腔醫院牙科手術器械的消毒方法只是用消毒劑進行簡單擦拭處理,不能保證醫療安全。1997年起,孫正開始嘗試用臭氧、酸化水等方式進行消毒,并走訪京城消毒專家取經。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9年,孫正作為項目負責人申請和完成了“牙科手術器械滅菌的研究”課題。此后,又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推廣牙科手術器械的滅菌方法。
她主持的《牙科手術器械滅菌標準的研究》獲得了北京醫學會“優秀醫院管理科研成果獎”,推動了國內口腔科診療器械消毒技術規范的完善。現在,醫院做到了一人一臺消毒機,保證了醫療安全。
為了創辦人民滿意醫院,樹立醫院的品牌形象,孫正上任院長之職后,充分調動領導班子和職工的積極性,腳踏實地著手改革,果斷推行了一系列便民舉措:醫院把醫護人員休息、辦公用房挪至醫療區域以外,并租用其他單位房屋用于行政和后勤辦公,擴大診室、增加椅位。醫院在用地很緊張的情況下辟出停車場,用于緩解患者停車難的問題,而職工的車一律停到院外停車場。
為了滿足患者的需求,解決過去“掛號難”和“就醫環境差”等問題,她帶領一班人想盡各種辦法對醫院進行調整規劃,在現有條件下較大限度改善接診環境,擴大診室面積。
醫院在病房樓內的每間病室里都加裝了衛生間;手術室改用空氣層流消毒滅菌;門診樓候診區和診室全部裝上空調;調整各診室牙椅間的距離并增加隔段,保證患者的私密性。
為適應不同層次患者的需要,醫院新建了急診、特需綜合樓,增加了急診、特需科診療空間、椅位和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24小時診療服務和更加舒適的就診環境。
針對老齡人牙病的就診特點,醫院成立了老年口腔病科,讓老年患者免去了四處奔波的煩惱,“一站式”服務模式使老年人在就診過程中感到格外溫馨和便捷。
為加強醫患溝通,醫院進一步暢通投訴渠道,設立了門診辦公室、導醫服務中心、健康教育咨詢室,并在衛生系統首推“值班主任制度”,使患者就診時出現的任何問題能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得到及時解決。
廣納人才言傳身教
為了把醫院從單純承擔臨床醫療,逐步轉變為醫、教、研、防一體化的現代口腔醫院和口腔醫學院的發展模式,提升醫院在國內、國際的學術水平和地位,孫正帶領醫院同仁制定了一整套政策鼓勵醫務人員積極申報研究課題,參與教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醫院在科研、教學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從1999年起,醫院先后成為北京市口腔臨床醫學重點學科、住院醫師培養基地,以及教育部生命科學與技術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等,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和國家“十五”科技攻關等合作項目,也多次獲得國家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作為博士生導師,孫正不僅將先進的治療技術和多年的經驗傳授給學生,也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他們怎樣去做一個好醫生。她常在課堂上這樣告訴學生:“我們面對的是患者,他們忍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他們,并付出我們的愛心。”
在患者心中,她是一名富有愛心、醫德高尚的好醫生;在同事眼里,她像個恒轉的陀螺:日均工作十多個小時,一年365天沒有幾天休息……
孫正并不后悔自己的事業抉擇:“我熱愛這一職業,只要能夠為患者治好疾病,自己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