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機緣巧合,我來到了日本大阪齒科大學(Osaka Dental University)兒童口腔科進行為期9個半月的合作研究。在實驗室里做試驗之余,進行臨床見習以開闊眼界。目前日本口腔醫師的工作與國內口腔醫師的門診工作相比,整體感覺是八個字――“差別巨大,各有所長”。下面就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大阪齒科大學和附屬醫院兒童口腔科的情況。
大阪齒科大學
日本大阪齒科大學也稱“大阪牙科大學”是于1911年建立,1947年開設大學教育的日本私立大學,簡稱為“大牙”(圖1、2)。她是最早大學設有牙學部(牙學科)、牙學研究科(牙科基礎系專攻、牙科臨床系專攻)。大阪齒科與我國諸多口腔院校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系,目前已有很多我國的口腔醫學生前來留學或研修。
圖1 美麗的大阪齒科大學校園
圖2 美麗的大阪齒科大學校園
兒童口腔科概況
進入兒童口腔科樓層,第一印象是:這里的患者真少啊(圖3)!國內的兒牙候診區永遠是滿滿的人――紛亂、嘈雜,護士一邊要叫號分診,一邊要應對各種理由要求加號的患者家屬。日本由于其建保制度和口腔醫學相對更長期的發展,齒科開業醫承擔了大部分的常見病診療工作,患者得到極大分流,需要到大學附屬醫院診治的孩子病情相對復雜或者不夠配合。
這里的兒牙醫師平均每個半天看診2位患者,每天固定2位醫生接初診患者,其余進行復診治療。醫師可以在相對安靜且無壓力的環境下對患者進行治療,與患兒家長的溝通時間也可以得到良好的保證。
圖3 候診區
兒童口腔科就診情況
患兒來就診的第一步就是刷牙,4歲以下的兒童由醫師指導家長給孩子刷牙,超過4歲的兒童就可以在醫師指導自己學習刷牙,刷完之后進行牙菌斑染色檢查效果(圖4),刷牙之后由研修醫(相當于我們的實習醫師)對牙齒進行拋光,然后才由主診醫師開始進行診斷和治療。
在這里的兒童口腔科,齲齒充填、乳恒牙根管治療等都使用橡皮障隔離患牙,一方面防止小器械的誤吞誤吸,另一方面能保障相對清潔的操作環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患兒家長是可以陪同患兒接受治療的。診療結束后,還會有放在扭蛋里的紀念品送給孩子(圖5),所以我對門診的第二印象是四個字――“細致、規范”。
大阪齒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門診與國內不同的一點是――這里的根尖片由醫師進行拍攝。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使患者的就診更具有連續性;但缺點是因為沒有專業的放射科技師拍攝,片子質量并不總令人滿意。
圖4 兒科診室的菌斑顯示劑
圖5 患兒看完牙后得到的扭蛋
日本的牙科學習
日本的牙科本科一共6年,在這6年中,需要學習基礎數理化知識,生理生化等醫學基礎課以及各種牙科專業課程,實踐就只有仿頭模實習和臨床見習,完全沒有給實際進行臨床診療的機會。考完“齒科國試”拿到執照之后是一年的臨床研修醫,之后就可以成為開業醫師了,所以醫師在獨立行醫前接受上級醫師指導診療患者的經驗并不豐富。
見習時我發現,這里的醫師常規操作熟練程度確實不如國內的醫師,尤其是口鏡的使用,看了十幾位醫師的門診,他們很多須使用口鏡的操作都是在直視下完成的,醫師的頭都快伸到小朋友嘴里了。我想,如果是國內的工作強度,這里醫生的頸椎早就要“報廢”了。
日本醫師的生活、工作狀態
日本的牙醫已經是過飽和的狀態,在我跟著有田教授出門診見習,教授看哭鬧兒的時候是教授處理患者,講師準備材料,研修醫吸唾,再來倆本科輪轉見習的“小醫師”壓著小朋友。護士負責更換器械,護士一般很少,也不會跟著醫生排班,各種級別的醫師很多,常互相配合。
工作時間與國內略有不同,這里的門診是上午9點至中午12點,下午1點至4點,門診結束后實習生就可以撤退了,醫師正式的下班時間為下午5點。但是高年資醫師往往都要加班,下班時間過后仍然要留在醫院處理教學文檔、各種報告等等,經常要待到晚8點后才離開。
這里每周也有1~2次的文獻討論或者病例交流會。教授 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人,基本各個科的教授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聽說院長有時候早上5點多就會到醫院,很有“能力越強,責任也就越大”的感覺。
對比我們的情況
在我們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無論是總院還是門診部,兒童口腔科患者都非常多,很多家長掛不上號。為了讓更多兒童接受治療,一個兒童口腔科醫師有時半天就要接診十幾個患兒,所以在門診進行菌斑染色并指導刷牙是難以實現的。
但是,醫師仍然會在診療中或診療結束后對孩子及其家長進行口腔衛生宣教。橡皮障的使用也在近年逐漸得到了普及。在常見診療的臨床操作方面,我認為國內的醫師更具有優勢。這和兩國國情及執業醫師考核制度都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