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是我們牙醫、技師幾乎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記得最早使用的是16色的比色板,那時我們比色靠的是眼力、經驗,感覺像哪個顏色就拿出一個對比,挑一個自己覺得相近的,說白了這種比色方法就是靠猜,經驗豐富猜的就準確一些、快一些。再后來呢出現了26色比色板,這套比色帶來了很大的進步。
第一:比色過程不再是猜謎語,而變成一種推理。明度、飽和度、色相三個步驟逐步分析、判斷,所以又稱3D比色法(具體方法見我以前的博文)。從16色到26色是比色由感性過度到理性的過程。
第二:強調明度的重要性。因為人類的視神經細胞對明度變化最為敏感,所以由修復體明度差異在口內引起的反差是很明顯的。
第三:范圍更廣。這套比色板雖然只有26個模板構成,但通過推理判斷可分辨出七、八十種顏色變化,精確度得到提高。
那么這套精確廣泛的比色方法是否可以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呢?可能很多細心的醫生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即使是最接近的比色模板與對比中的天然牙還存在很大差距,或是加工回來的瓷牙與選定的模板顏色極為接近,但戴到口內效果并不理想。這是什么原因?難道我們忽略了什么?
下面是我最近完成的修復病例中的比色照片
這是最為接近的比色,但顯然他們是不同的。這個差異還是很明顯的,相信大家都看出來了,天然牙要更透明一些。透明度不同是二者較大的差異,看來在比色中不僅有明度、色度、色調這三方面因素,還要注意透明度方面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是相對復雜的,我們很多醫生和技師對透明度的認識還存在很多誤區,下面我就舉例與大家探討。
醫生設計單“切端要透明”
技師就加入大量的透明瓷粉。
結果呢?在口內非但沒有體現出“透明度”,牙卻變黑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要解開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牙體的結構說起。牙齒的透明感來源于牙釉質,牙釉質是半透明物質,可以折射和反射光線,它對顏色的影響是使牙齒明度變亮,色度降低。牙釉質從頸部到切端逐漸增厚,所以從牙體頸部到切端的顏色逐漸變淡,變半透明狀。而透明瓷粉的透光度極強,吸收大部分的光線,所以牙齒變暗。
那么醫生指的透明是什么呢?對了,就是我們常說的乳光。
在天然牙,乳光也是牙釉質產生的一種效果,是牙釉質中特殊物質對入射光的散射能力決定的,這種光的效果可以表現為從藍色到灰色到白色的發光區,
那么我們如何進行比色呢?其實還有一套分層比色板:
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你看到的用相機記錄下來,由經驗豐富的技師幫你判斷。下面我們就可以把剛才的病例完成
修復前
氧化鋯內冠肩臺的處理可以參考烤瓷的三角形邊緣。
效果瓷的運用和瓷層分布
修復后效果
我們了解透明度和乳光的特點不僅僅是為了模仿,在多顆前牙修復時合理運用效果瓷的布局可以增加真實感。
多顆前牙上瓷前制作蠟型有利于控制瓷層分布。
關于透明度還有很多的問題,我們以后在慢慢探討,希望同行們多提寶貴意見。